
本文转自:人民网-贵州频道宝盈国际
金秋九月,黔中大地,稻浪翻金。在长顺县付家院村的超高产示范田里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,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稻香。

稻浪翻金。
一位头顶草帽、皮肤黝黑的科研人员正俯身田间,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株稻穗,专注的目光如同凝视珍宝。他就是贵州省农业农村厅80后正高级专家、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曾涛。这顶已经泛白的草帽,陪伴他走过了13个春秋,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水稻首席专家的奋斗历程,更见证着贵州水稻亩产的历史性突破。
宝盈国际
曾涛。
“曾老师,今年的稻穗长得比去年更好!”当地农户笑着向他打招呼。曾涛直起身,擦去额角的汗珠,露出欣慰的笑容。阳光透过草帽的缝隙,在他刻着岁月痕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曾涛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,曾涛把“到田里去”这4个字牢记心间。当他发现贵州97%的大米品种都来自外省宝盈国际,他暗暗发誓:“我们要让贵州人吃上贵州自己种的好大米!”
2016年,他在从江县租下3亩试验田,开启了艰辛的育种之路。每个周末,天还未亮他已然出门,直到天黑才踏上归途。1壶凉白开水、2个馒头就是他的午餐,田埂就是他的临时座椅。

深入田间地头。
“记得有一次,为了观察一个新品种的耐寒性,他在倒春寒的雨天里蹲守了整整一天。”同事回忆说,“回来时浑身湿透,他却兴奋地告诉我们获得了重要数据。”
曾涛的执着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,更延伸到了生活中。他家的阳台不是用来晾晒衣物,而是摆满了一盆盆试验水稻;车库不见车辆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育种材料和5台打米机。“什么时候咱们家的阳台才能晾衣服?”妻子常常这样问他。而他的回答总是:“再给我一点时间。”

阳台摆满了一盆盆试验水稻。
不懈坚守,终见硕果。他带领团队研发的“两增一调”高产栽培技术年均推广面积超过363万亩;他“揭榜挂帅”的专家田创下亩产1154公斤的贵州新纪录;他更培育出贵州首个软米品种,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曾涛是贵州省农技人员群体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全省7426支农技团队活跃在田间地头,将新技术、新方法送到千家万户。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,2025年,贵州夏粮种植面积达1155万亩,总产量236.9万吨,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,连续4年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。

稻谷丰收啦,农民笑啦。
在贵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2万多名农技人员继续以大地为纸、以汗水为墨宝盈国际,书写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新篇章。一顶草帽,一份坚守,一种精神,正在贵州的田野上薪火相传。(文/图 戴望)
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